一、系室概况

智能车辆工程系源自于1985年我校在上海市最早创建的汽车专业。2025年系室正式更名为智能车辆工程系,主要承担智能车辆工程本科专业的相关工作。智能车辆工程专业面向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趋势,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坚持依托地区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定位,确立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理论建设,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办学理念,着眼于智能网联汽车及其相关产业链发展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强调车辆工程、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不断输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道德规范、文化素质、劳动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和优良的综合素质,能够在汽车制造、智能驾驶、车联网、交通系统等相关领域内从事智能车辆设计开发、感知决策系统研发、车控系统开发、系统集成测试、运营维护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师资队伍

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8人,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100%。除专职教师外,专业还有8位企业兼职教师,分别来自于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上汽集团、保隆汽车科技等知名汽车企业,参与企业专家进课堂、毕业设计指导、企业实习指导、校企联合教研等培养工作。教师学缘背景涵盖车辆工程、机械电子、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符合智能车辆工程交叉学科人才需求。系室教师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获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2门,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专业教师近年来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50余件。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电控技术、汽车智能检测设备研发等方面与有关企业开展了紧密合作,开展了近5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合作,累计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

三、教学条件/专业实验室

学院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上海市汽车工程实训中心、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校外实习基地100余家。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相关实验室有5个,分别为智能汽车结构实验室、汽车传感器实验室、汽车仿真技术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实验室。此外,还与企业合作,建立有多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通过建设,专业拥有较为完善的智能汽车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已形成了技术原理、车规应用和创新实践的三级智能车辆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下设大学生汽车科创基地,以赛车类竞赛为载体,开拓创新竞赛育人模式,致力于汽车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智能网联汽车方向,创新基地拥有锐狮无人方程式车队、龙腾智能汽车车队等多支车队,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实践。车队学生自主设计开发了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校园无人驾驶观光车、智能小车等,培养了智能车辆工程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实验室

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

磁流变液性能试验室

大学生汽车科创基地

四、荣誉奖励

系室教师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获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2门、上海市重点课程3门、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大赛、大学生巴哈赛车大赛、智能网联汽车大赛等获奖多项。

五、就业前景

随着汽车大踏步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汽车行业所需人才也正在从传统的机电人才向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通信、能源动力等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转变。相关人才需求激增的同时,研发和服务人才缺口持续拉大,人才培养瓶颈待续突破。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测算,当前车企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处在爆发式增长阶段,2025年,研发人才总需求量达11.6万人,存量仅约为7.2万人,高校本科生中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毕业生预计仅7300余人,总量供给严重不足,人才净缺口达4万人。这个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增长。未来五年相关人才需求年复合增长率为13.97%,而高校供给年复合增长率仅为4.45%

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掌握数学、电工电子、物理、信息等多专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工程应用、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符合现代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学生毕业后可在智能新能源汽车系统及零部件、传感器、信息交换、导航及定位、互联网通讯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研发、设计、检测、管理等工作。

六、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干/核心课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劳动素养和职业素养,掌握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与网联化所必需的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智能车辆工程领域从事系统研发、设计制造、集成应用、测试分析、诊断评估、技术服务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具备:

(一)能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学科基础及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对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项目提出解决方案。

(二)能跟踪智能车辆新技术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趋势,灵活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并能通过不断学习将新知识、新技能创新地应用于工作中。

(三)具有较强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并在实践中能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实现服务社会的基本要求。

(四)具有国际视野,能开展多学科、跨文化的技术交流,并能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应用于工作实际。

(五)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与团队协作沟通和表达力,适应日益复杂的技术与社会变革。

毕业要求:

通过知识、能力、素质的耦合育人,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达到以下培养要求:

(一)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二)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智能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获得有效结论。

(三)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和开发解决方案, 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 程,体现创新性,并从健康、安全与环境、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净零碳要求、法律与伦理、社会与文化等角度考虑可行性。

(四)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系统表达、建立模型、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求解论证,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具有综合运用工程基础、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能车辆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六)工程与社会:在解决智能车辆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基于智能车辆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工程实践 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以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七)工程伦理和职业规范:有工程报国、为民造福的意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理解和践行工程伦理,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 履行责任。

(八)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样化、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九)沟通:能够就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理解、尊重语言和文化差异。

(十)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十一)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能够理解广泛的技术变革对工程和社会的影响,适应新技术变革。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课程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

核心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原理、机械原理及零件、电化学基础与电池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车载传感器与信号处理、汽车控制工程基础、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分析、智能汽车底盘构造与原理、现代汽车动力系统、智能车辆感知技术、智能汽车电子技术、车用电机原理及控制技术、智能车辆决策与规划技术、汽车理论、智能汽车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