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成功举办2022年第二届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

发布者:苏鹏源发布时间:2022-11-29浏览次数:374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创新举措,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持续推动高素质、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 1126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成功举办线上第二届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方宇院长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在致辞中方院长对莅临指导的专家表示真诚感谢,对参会的老师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开幕式由刘新田教授主持。本次论坛共分三个分论坛,分别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分论坛、智能制造与数字孪生分论坛和特种机器人及其应用场景分论坛。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分论坛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分论坛邀请朱顺良和张栋林两位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企业专家做主旨报告,10名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宣读交流研究成果,邀请上海交通大学石磊教授、山东理工大学齐晓霓教授、我院刘新田教授和任洪娟副教授作为点评专家。

朱顺良高级工程师的精彩报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测评方法及标准介绍”从全球到国家的角度阐述了电动汽车蓄电池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首先,介绍电动汽车的市场现状以及电动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生产制造过程。基于原理和案例分析讲解了动力蓄电池的测评方法。他表示,电池测试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知识融合,借助各种检测手段才能达到验证目的。最后,朱顺良高级工程师详细描述了动力蓄电池标准体系的进展和展望,为研究生同学们指明了蓄电池的发展方向。

张栋林博士“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与验证”报告首先介绍了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的情况,并以经历、企业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阐明了智能汽车驾驶自动化的发展与上汽集团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开发与验证工作。最后,张博士提出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思考与展望,激发了同学们向科研进军的兴趣和信心。

智能制造与数字孪生”分论坛

本次分论坛邀请了杨俭教授和王佩红教授做主旨报告。8位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做交流报告。西北工业大学陶凯长聘副教授、肖骁琦副教授、张海峰副教授和苗晓丹副教授作为点评专家。分会场由苗晓丹副教授主持。

杨俭教授以“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为题,论述了当代研究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应当怎么培养这种能力。其中以高速列车的轨道振动能量采集技术研究为例,提出研究课题应当具有前瞻性,并以此提出高速列车受电弓智能射流降噪。最后,杨教授对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进行了总结,并给与同学们该如何培养学术能力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王佩红教授以“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微纳能量收集与自驱动传感”为题,首先介绍王忠林院士,关于摩擦纳米发电机这个概念的产生,以及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并在基于柔性弹性摩擦发电的旋转发电机和摆动发电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摆动转旋转机制和势能储存/释放策略耦合的宽频、输出可控型摩擦纳米发电机(SR-TENG),用以收集环境中不规则、低频率和低强度机械能。这种策略为提高TENG的频带宽度、能量转换效率以及耐久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可借鉴思路。这种在原有基础设计上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设计给同学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特种机器人及其应用场景”分论坛

本次分论坛邀请了王念峰和王华两位专家做学术报告,9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同学做交流报告,苏州科技大学牛福洲老师、南昌大学刘继忠老师、我院陈赛旋老师以及熊根良老师作为点评专家。分会场由陈赛旋老师主持。

王念峰教授以“融合视觉智能的高性能工业机器人软件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为题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他从自身经历为角度切入,阐述了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王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工业制造现状以及智能制造领域中机器人占据的重要地位。随后,他指出了当前工业机器人技术诸如编成效率低,智能化程度低,控制器跟踪能力差等缺陷,针对这些缺陷引出了当前实验室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阐述了相关技术路线,并详细介绍了自己实验室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目标。最后,王念峰教授指出了工业机器人当前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研究生同学们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参考。

王华教授以“智能运维与自愈工程”为题,介绍了设备智能运维和自愈的概念及其应用领域等相关背景知识,阐述了设备的安全运行要求和当前状态监控方面的缺陷。王教授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装备的故障诊断和状态检测领域所做的工作及看法,重点在大型轴承等核心部件以及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所做的状态评估和故障检测等关键工作,为研究生同学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的指导与启迪。

分论坛上,部分研究生分别围绕高速列车降噪;机器人任务分配、路径规划;零部件可靠性分析;重整制氢与燃料电池设计;盾构隧道缺陷检测机器人设计;类肌腱仿人运动机械臂设计;大数据背景下的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交流。专家教授从学术前沿性、新颖性和创新性等角度给出了点评和建议。

与会师生一致认为,此次学术论坛受益匪浅,通过交流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加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并表示要把握时代脉搏,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和提高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强化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增强主动性、创造性,勤于思考,努力创新,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